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奇詩怪字



奇詩怪字
在客家語中有些用語只有音沒有字,書寫時常以另外創出的新字代之,這些字雖然猶如許慎「說文解字」中所說的「形聲」、「會意」、「假借」的用法。但是如上圖中那一首是不知出自何時一位佚名的客家文人編出來的奇詩,鑒於其中不少怪字難倒了許多人,有的甚至連一般客家人也不知該怎麼唸法,因此夢筠我特予解說如下:
首句,在客家語中說,一朵花曰:「一蕾花」,一欉花曰:「歸輪花」,一大堆花則曰:「歸大墩花」,在這首奇詩裏則以二個「春」字代替「輪」,三個「春」字疊在一起用以代「墩」字,其原因是百花大都盛開於春天也。
次句,把門字拆成左右兩邊,左邊這半部的唸法如客家話中之「義」相近;右邊半部則唸如客家話中之「捱」(第四聲)。
第三句,古篆中本就有此兩字,並非另造,兩個人「从」唸「從」;三個人「众」則唸「眾」。
第四句,國語常用「滴噠、滴噠」來表達行進中的馬蹄聲,但該詩中則特將兩個馬字唸「ㄉㄧ」,三個馬「驫」字則唸「ㄉㄧㄚˋ」,用以表達客家人日常所說的「ㄉㄧ ㄉㄧㄚˋ」馬蹄聲,其實兩個馬字國語正確讀法應唸「讀」,而「驫」字國語正確讀法則應唸「ㄅㄧㄠ」。
第五句,二個雷字唸如客家話所說「敬神」的「敬」字同音;三個雷「靐」字則唸「貢」,其實「靐」字國語正確讀法應唸ㄅㄧㄥˋ。
第六句,兩個花唸(ㄅㄧˋ),三個花則唸「ㄅㄛˋ」,用以形容花兒爭先恐後競放之情形。
第七句,二個客字唸「ㄍㄧˋ」之音,三個客字唸「ㄍㄚˋ」,用以形容很多客人在一起喝酒時,你一言我一語吵雜之狀。
第八句,兩個雨唸(ㄆㄧˋ),三個雨唸「ㄆㄧㄚˋ」,用以形容暴雨驟至之聲勢。
第九句,兩個「鳥」字唸「ㄐㄧˋ」;三個「鳥」字唸「ㄐㄧㄡˋ」,用以形容吵雜之鳥聲。
第十句,行字左半邊的「ㄔ(客家語與直同音,入聲)」和右半邊的「亍(音綽,入聲)」,當初古人造字時,即用以形容人穿著鞋子行走磨擦地面時所發出的聲音,此兩字在國語中正確讀法則為「ㄓˊㄔㄨˋ」。
說明:以上係苗栗和南部六堆、美濃等地區四縣客家話的用法,至於其他如:新竹、桃園地區的海陸客家話、中南部地區的詔安客家話,以及東勢、卓蘭地區之饒平客家話,則稍有不同,唯差異不大耳。
本文並於 奇緣春苑 同步貼出

沒有留言: